由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国际控释协会中国分会、中山大学药学院、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暨南大学药学院、广东省药学会、广东省创新药物制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承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药物制剂大会,12月1日至2日在广州隆重召开。本届大会以“新时代、新制剂、新发展”为主题,邀请国内外药剂学领域专家学者,对新时代的药物制剂行业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本届大会吸引了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等领域专家及青年学者1600余人参加。
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吴春福、中山大学科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陶亮、暨南大学副校长饶敏出席大会并致辞。中国药学会药物制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药学院教授吴传斌主持大会开幕式。吴春福副理事长在致辞中指出,从2004年开始举办以来,中国药物制剂大会已经成为我国药学领域高层次、高质量的大型品牌学术会议,有利促进了我国药学学术繁荣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近年来,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迎来了大好时机,党和政府把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医药创新发生了许多变化,越来越多的原创药不断涌现,尤其是在生物医药方面,基因药物等围绕精准医疗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2018年,随着医疗健康领域政策不断落地,我国医药产业迎来了新挑战和更高要求,这对于医药科研事业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相信本次大会的举办,将有利于我国医药产业获取全球最前沿药物制剂研发技术信息,把握药物制剂研究领域国内外新动态,促进药物制剂行业交流与合作,从而提高制剂学研究水平,推动我国药剂学科快速发展。
陶亮院长在讲话中指出,面对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如何实现从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转变是这一代所有医药产业从业人员所肩负的共同历史使命和责任。本次大会以立足于新时代命题,瞄准世界医药科技前沿,着力打造一个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为我国医药产业新一轮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饶敏副校长在讲话中指出,在药物制剂技术的研究中,既要清晰认识到药物制剂技术研究的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也要拓宽思维,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本领域的现代科技方法和技术手段。经过几十年探索,我国药物制剂技术成绩斐然,回顾过去硕果累累,展望未来前程似锦,希望全行业工作者们在新的目标和机遇面前携起手来,加快创新,为我国药物制剂技术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大会主论坛由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张强和中国药学会药物制剂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药学院教授陆伟跃主持。五位院士、著名专家作主旨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董事长侯惠民报告了智能制造在高端制剂(控释片)生产中的应用。他表示,智能制造是保持药物质量一贯和稳定的关键。这就要求相关机构和企业加大研究力量,以智能技术装备制药设备。同时,这也是新时代药剂学科的一个突破方向,需要各行各业共同合作,推动药剂科学的真正创新。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Robert O. Williams从水难溶性药物制剂的基本情况,非晶态固体分散体(ASDs)的原理,ASDs生产工艺的种类、特点及选择,ASDs工艺的创新发展等方面报告了水难溶性药物制剂设计中选择。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宇亮围绕“变革性药物:智能纳米药物”的主题作了精彩的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纳米药物定义、纳米药物材料介绍、纳米机器的原理、靶向功能的DNA纳米机器设计、DNA纳米机器的肿瘤治疗疗效和新一代智能纳米药物的发展等。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教司顾金辉处长从新药专项的概括、新药专项的实施成效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作了题为《推动新药创新,加强“智”剂研究》的报告。谈到药物制剂方面,顾金辉说,希望药物制剂领域有更多突破性技术,例如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此外,要加大中药制剂方面的研究,提升中药国际化程度。未来,新药专项工作也将在制剂技术和设备等相关领域进行布局,希望行业内的科学家和企业家能够多多关注,多多支持,使制剂研究和新药研发更好的配合协同。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教授张志荣从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大分子药物传递困难的原因、高效递释系统的关键因素、高效递释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未来的研究工作计划等方面,向参会嘉宾介绍了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递释系统的研究情况,并介绍了多项研究进展。
大会设立的六大分论坛——基础药剂学论坛、工业药剂学论坛、国际控释协会中国分会年会、医院药学论坛、青年药剂学工作者论坛和药剂学研究生论坛在12月1日下午和12月2日同期举办。来自行业内的122位药剂学专家学者同与会嘉宾们分享并探讨了最新药物制剂研究进程,各论坛现场座无虚席。
本届大会还同步进行了网络直播,点击量达18万人次。
第十二届中国药物制剂大会开幕式
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吴春福教授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董事长侯惠民教授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赵宇亮研究员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