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十三五”国家药品安全规划》等的部署,适应新的时期发展要求,创新学会科普工作,加速药学科普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科普工作团队的整体素质,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科普工作体系,为推动药学科普工作广泛开展提供切实保障,促进公众安全用药科学素质提升。
二、主要目标
以提高公众安全用药意识和水平为主要目标,以加快推进科普信息化为核心,进一步强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升科普资源创新开发能力,着力拓展药学科技传播渠道,继续加强科普研究的支撑作用,尝试探索科普管理和服务的模式与机制,不断提升科普活动的品牌影响力,更广泛地发动公众学习安全用药的知识和技能,让安全用药科普普惠民生。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科普队伍建设
汇集中国药学会的专业资源,把懂专业、善科普、有热情、能奉献的科技工作者凝聚到科学传播专家团队中来,扩大科普专家和志愿者队伍。
1.科学传播专家团建设。汇集药学领域及科学传播专业与人才资源,凝心聚力,调动一线科学家和传播学专家参与科普工作,依托科学传播专家团实施科普项目。
2.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深入贯彻《志愿服务条例》,支持各地方药学会、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各分网及网员医院、药学科普之星组建药学科普志愿者服务队。
3.科普人才库建设。实施科普人才信息化管理,按照边建设、边拓展、边完善的思路,建立迭代式信息化人才管理工作机制。
(二)组织开展科普研究
继续组织开展科普研究项目,做好项目管理,鼓励科普的理论研究、创新开发、交流培训、技术服务等;继续扩大项目的规模和数量,进一步完善审核评估和激励表彰机制,为提升药学科普工作水平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1.科研管理平台建设。持续推动科研管理平台建设,提高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立统一的信息库和共享机制,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促进科研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2.推进科普研究成果的交流推广、转化应用。邀请专家参与项目成果评估和推广,完善项目管理机制,稳步提升科普管理和服务工作能力。
3.进一步完善表彰奖励机制。开展以科普项目、团队、作品、平台、效果等为支点的评价与表彰,拓展优秀科普成果论文的发表渠道,激发科技工作者参加科普工作的热情。
(三)开发科普优质资源
指导广大药学科技工作者参与药学科普,动员知名专家、学者开展药学科普,推动优秀青年药师利用新媒体开展药学科普,积极推动药学学科领域的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继续创意开发、汇聚推介优秀科普作品,加强科普资源的立体开发、多元转化、交叉整合、共建共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设适宜的科普资源库。
1.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开展中国药学会科普教育基地的申报和认证工作,完善评估标准和管理机制。
2.科普之星资源建设。依托第一届药学科普之星,继续开展科普征文活动,提供科普创作的基本素材和定期指导,邀请科普大咖或新媒体运营相关专业人士进行科普培训及经验分享。
3.联动学会各专委会。汇集各专委会的专业与人才资源,结合年度内的科普活动,将学科科技前沿进行科普宣传解读,让科技更好地惠及民生。
4.开发优质科普资源。着力互动类型科普资源和科普文艺作品的开发。探索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可持续的科普资源开发模式。
5.加强科普供给能力。发掘现有科普内容资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集成和改编,促进科普内容资源的再利用和再传播。
(四)继续推动科普信息化
继续实践“自媒体+融媒体”的科普传播形式,与各地方和各媒体互联互通,利用多种媒体渠道整合性开展药学科技知识传播与普及。进一步强化科普信息化建设。
1.继续加强“两微七端”的功能和作用,建设和完善自媒体科普矩阵;以短视频作为重点方向调整内容平台的运营策略,创新表达形式,提高传播性,扩大受众覆盖面。
2.发挥信息网作为科技传播平台的引领作用,为药学专家和志愿者搭建开放性的科普创作平台,实现资源通融,更好地促进药学科技知识的传播与普及。
3.建立融媒体合作矩阵,利用权威媒体影响力,实现融媒体互联互通,取长补短,协同共赢,形成覆盖不同人群的立体化科普格局。
(五)巩固提升品牌影响力
积极、务实并创新性地做好全国性大型科普活动,充分利用“药葫芦娃”“药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等特色科普品牌,广泛传播药学科普知识,着力提升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
1.巩固经典品牌。以内容拓展,地域性服务为核心,充分动员社会各界的资源和力量,做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全国安全用药月”“中国药师周”等大型科普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工作。
2.建设新品牌。逐步将“科学用药 科普扶贫”对口帮扶活动打造为品牌科普活动,长期推进基层医药人员科普技能培训和安全用药科普宣传活动,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助力脱贫攻坚。